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12年前的3月,我正在《中华工商时报》做副总编辑,上夜班,负责要闻版的编辑付印。那次“两会”(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)开幕前发生的一件大事,是邓小平逝世。

据新华社的记载,1997年2月19日,邓小平同志因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在北京逝世,享年93岁。2月24日,邓小平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;2月25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大会,江泽民致悼词。1997年2月15日,邓小平同志的亲属致江泽民总书记并党中央一封信,信中提出,根据邓小平的嘱托,捐献角膜,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。不留骨灰,把骨灰撒入大海。1997年3月2日,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入大海。

那年的政协会议于2月27日开幕,3月12日闭幕;人代会是3月1日开幕的,3月14日闭幕。记忆中,小平逝世次日起,原来用红色报头的报纸,都改成了黑色,一直延续到“两会”结束。这大概是迄今“两会”报道中绝无仅有的。

从1989年6月参与筹办,到1999年5月正式辞职离开,我陪着《中华工商时报》走过了整整十年,也经历了十年间惟一一次“对版面”的过程。今天偶然翻出那时的日记,恍若隔世。也许有年轻的媒体朋友对那场景不好理解,但确是真实的一幕。兹将日记摘录如下——

1997年3月2日(星期日)

今天的夜班可谓一波三折,值得纪念。

“两会”上预知的主要新闻是刘仲藜的财政报告和陈锦华的计划报告。和刘坚、晓平商量了一下,消息就用新华社稿了。当然在编辑的时候,拆出了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指标”和“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”两个表格。两条消息当然是安排头、二条了。

臧云鹏刚把版画完,新华社发来了今天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讨论的消息,先是朱镕基强调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,接着是李鹏说要全面落实邓小平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思想。这是“两会”开幕后头一次有关怀念小平同志的突出报道。版面当然要调整,重画吧。这两条消息分别上升为头、二条,原有内容向下调整。

但是,由此我也隐隐地产生一种新闻的预感。一般来讲,新华社这种安排很可能是有什么原因的。大概今天还要有什么事吧。果然,快10点时,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室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,说今晚可能要播发小平同志骨灰撒放的消息,目前尚不确实,但是他们已经放下手里的工作静候了。不久,又有资产新闻报的同行打电话核实此事。

新闻感觉有的时候是十分微妙的。从本质上来讲,它来源于对整个宏观形势的判断与经验的积累,再加上一种现场的、局部的细小变化的综合把握。

果然,10点半左右,人民日报又有消息,说他们已得到通知,小平同志骨灰撒放消息一条,约1000字;通讯一条,约3000字;照片五张;大约11点可以陆续发稿。很快,新华社“大广播”也来了预告。

和社长、总编通电话,接到的指示是注意和人民日报对版面。

夜班的工作量立刻从一块版增加到两块,原来的工作全白干了,一切从零开始。

也不知新华社稿件什么时候到。

我和臧云鹏决定不能这样干等着,否则又得弄到明天早上六点。按现在的消息,估计骨灰撒放的内容一块一版怎么也放下了。先动手做二版吧。

于是,李鹏、朱镕基、刘仲藜、陈锦华,图表,再加上本报的专栏和照片,不到半个小时,新的二版版样摆到了桌上。

刚看两眼,人民日报的朋友又来了电话。主题几行,副题几行,正文几栏,图片几栏;虽然稿子未到,但版面的基本数据已了然于胸。问题是,按照这种设计,骨灰撒放的通讯要转二版2000字。我们都傻了,原先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,本报是六号字,人民日报是小五。涨出来许多。

二版又白干了。先放一边吧。

11点刚过,新华社的消息陆续发来,标题都是原文带的。11点半,居生被从家里拎起,跑到新华社取回照片。我和臧动手琢磨版式。

这真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。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版面的有关数据,但是到了大屏幕上,仍然有不少困惑之处。一会儿走文亏了一块,一会儿照片的比例又不对了。

最头疼的还是二版。遇到这种重大的政治性新闻,版面庄重、严肃是头等要求。二版转的这块文到底怎么走呢?

我们不可能、也没有必要对人民日报了。还有李、朱的报道和“两会”其他重要新闻要处理。

我们决定,慎重起见,庄重着眼,将有关骨灰撒放的通讯转文在二版头条通栏处理,大黑标题,文仍排小五号字,全文加粗线框。原来计划的二版的文章整体向下平移。最下面涨出的30行,横切下去,只要局部做些调整。这样,整体总体效果比较均衡、大方,重点突出,而且表现了本报的风格特点。

校对!检查!处理重大新闻,准确二字至关重要。这时你恨不得把每个字吃了,还不放心。工作到这个份上,实际上许多反应已经是一种本能的体现了。一字一句,一段一章,你的眼睛、思维从每一个细节放大到整个版面,从一个词的基本含义扩展到许许多多的影像:点、线、面,黑、白、灰,随时可能迸发出一种想象,一种判断;要不要发出指令,要不要做出变化,理性的与非理性的,长期积淀的与一瞬间浮现的,你突然觉得,怎么世界上就有一种东西叫报纸呢?

有点玄了。

凌晨三点半左右,两块版先后签了付印。

明天,不,今天,我得看看别的报纸是对通讯转版是怎么处理的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大明

杨大明

14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副社长

文章